English

新教材:做得好,还不够

2000-10-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陈 洁 我有话说

“4加3等于几?”回答“7”或“等于7”都不对,因为标准答案是“答:等于7”。这不是开玩笑,这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北京市东城区某重点小学。中国的基础教育曾一度到了如此僵化的程度。而广州港湾中学的曾海燕老师发现她教学生的教材就是十年前她学的,而那些文章,像《梁生宝买稻种》、《夜走灵官峡》、周立波的《生马》等,她当学生时都不喜欢读。

今年入学的学生是幸运的。根据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了解到的消息,2000年秋,小学和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语、数新教材,初一使用英语新教材。小学、初中语文,小学、初中数学,初中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和地理新教材以及音、体、美等科将于2001年秋陆续起用新教材。一转眼,新教材投入使用已经一个多月了,其反响如何呢?为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湖南省宝郡实验中学负责人周国珍老师从事教学工作已经26年了,她一说到初一的新教材就赞不绝口:“新教材很好。我刚刚教完了第一单元,就以此为例,经典的《背影》作为基本篇目,配上舒婷的《我儿子一家》和老舍的《父子情》。这三篇都是讲亲情的,初一学生感情上好接受,好理解,易产生共鸣。特别是文章内容好,对我们老师和家长也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像老舍教育孩子,注意培养他们的自立精神,而且让他们玩,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我作为家长和老师在这方面都做得不够,对孩子生活上无微不至,又过于望子成龙。另外,课后习题尤其好,真正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难度也适中。”

年轻的曾海燕老师同样表示了对新教材的欢迎,她说,新教材编排体例有所改变,以前作文、说话附在每个单元后面,现在单独出来,对口语训练的要求更明确了,他们相应地开了口语课,这对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大有益处。课后习题从八、九个减为两三题,课堂时间充裕,她感觉很从容,可以展开讲。新教材还删减了部分过于陈旧繁琐的知识点。

湖南省重点中学邵阳市二中教科室陈显德主任说:“新教材从内容上说,主要特点是文学色彩加强了,也更尊重历史了,比如《荷塘月色》恢复了‘出浴的美人’等句子,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增加了语感训练,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和熏陶的要求,总之,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汉语文的规律编写的,更像语文课本了。从形式上说,书的切口大了,便于学生作课堂笔记,中国古人读书讲究的就是圈圈点点作眉批嘛,这才像个读书人的样子。”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李连宁介绍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次语文教学大纲增加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质”等内容,淡化分析性操作,增加了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则强调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的偏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

当然,白璧微瑕,新教材也存在某些不足。人大附中的一个学生认为课本里图片,特别是彩色图片太少,不好看。他说他们同学把书上的人头都添了眼镜、胡子。还有一个学生希望课文添些童话和科幻作品,“还有,要是我的作文写得好,能不能编进课本?那我就出名了!”

不管怎么说,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来看,这次教材改革是成功的。但这还只是问题的一面。北师大副校长董奇教授告诉记者:“我看报纸上攻击中学语文教育,我很难过。我们最需要改革的是教育观念和体制。教材改革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一位向来关心中学语文教学的大学教授说:“新教材相对老教材来说是一种改良,这种改良是有意义的,虽然单纯的教材改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

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的确,新教材虽然无一例外获得了喝彩,但教师们在赞赏之余,又多少有些苦恼。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张安生老师说:“说是培养学生语感,可语感是软的,怎么考?”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老师说,其实我们编教材的还是在闭门造车,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学生,学生管一个老师叫“植树造林”,意思是他把学生教成木头了,这个老师懂吗?他开玩笑说,他的学生英语说得比他溜,电脑比他熟,性知识比他多。

周国珍老师说:“新教材好归好,可我就怕以后考试还用老题型,我很关注外省题型改革。上海的题目就很新、很灵活,湖南比较老套,标准化试题,唯一答案。我们以前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做《基础训练》,习题特别多,点点滴滴,知识点支离破碎,学生做不过来,就买标准答案抄。可这东西对付旧式考试特别有效。我现在很矛盾,用《基训》吧,和新教材的教育思想不符,我也不愿意,但不用吧,学生考不好怎么办?”

看来教材改革的确推动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这是它受到普遍好评的原因。但教材改革不是独立的,它的完善有赖于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完善。正如张安生老师所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教材改革涉及到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孩子就是未来,那么,教育就是未来的事业。让我们一同祝福中国的教育改革吧——为了孩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